繪本讀書會

陸續整理最愛的繪本讀書會題材,來泡繪本溫泉湯,享用閱讀養生餐吧!

這裡記錄一些小黑魚繪本讀書會的拾穗,我們喜歡運用四層次思考提問進行生命對話、達到內在反思,這種讀書會也稱為意識會談,是我最喜歡的讀書會方式。

文長,有分頁

愛和給予之間的教養哲學/愛心樹 (水滴文化)

愛心樹,原英文書名The Giving Tree,描寫的是一棵樹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的故事。

從前有一棵樹……她好愛一個小男孩。

每天男孩都會跑來,收集她的葉子,把葉子編成皇冠,扮起森林裡的國王。

男孩會爬上樹幹,抓著樹枝盪鞦韆,吃吃蘋果。

他們會一起玩捉迷藏,玩累了,男孩就在她的樹蔭下睡覺。

男孩好愛這棵樹……好愛喔! 樹好快樂。

有一天男孩來到樹下,樹說︰「來啊,孩子,來,爬上我的樹幹,抓著我的樹枝盪鞦韆,吃吃蘋果,在我的樹蔭下玩耍,快快樂樂的。」

「我不是小孩子了,我不要爬樹和玩耍。」男孩說。「我要買東西來玩,我要錢。妳可以給我一些錢嗎?」

「真抱歉,」樹說,「我沒有錢。我只有樹葉和蘋果。孩子,拿我的蘋果到城裡去賣。這樣,你就會有錢,你就會快樂了。」

於是男孩爬到樹上,摘下她的蘋果,把蘋果通通帶走了。樹好快樂。

男孩好久都沒有再來……樹好傷心。

有一天男孩回來了,樹高興的發抖,她說︰「來啊,孩子,爬上我的樹幹,抓著我的樹枝盪鞦韆,快快樂樂的。」

「我太忙,沒時間爬樹。」男孩說。「我想要一間房子保暖,」他說。「我想要妻子和小孩,所以我需要一間房子。妳可以給我一間房子嗎?」

「我沒有房子,」樹說。「森林就是我的房子,不過你可以砍下我的樹枝去蓋房子,這樣你就會快樂了。」

於是男孩砍下了她的樹枝,把樹枝帶走去蓋房子。

樹好快樂。

可是男孩好久都沒有再來,所以當男孩再回來的時候,樹太快樂了,快樂得幾乎說不出話來。

「來啊,孩子,」她輕輕地說,「過來,來玩呀!」

「我又老又傷心,玩不動了,」男孩說。「我想要一條船,可以帶我遠離這裡。妳可以給我一條船嗎?」

「砍下我的樹幹去造條船吧!」樹說。「這樣擬就可以遠航……你就會快樂。」

於是男孩砍下了她的樹幹,造了條船,坐船走了。

樹好快樂……但不是真的。

過了好久好久那男孩又再回來了。

「我很抱歉,孩子,」樹說,「我已經沒有東西可以給你了╴╴」

「我的蘋果沒了。」「我的牙齒也咬不動蘋果了,」男孩說。

「我的樹枝沒了,」樹說。「你不能在上面盪鞦韆了╴╴」「我太老了,不能在樹枝上盪鞦韆,」男孩說。

「我的樹幹沒了,」樹說,「你不能爬╴╴」「我太累了,爬不動的。」男孩說。

「我很抱歉,」樹嘆了口氣。「我真希望我能給你什麼……可是我什麼也沒了。我只剩下一塊老樹根。我很抱歉……」

「我現在要的不多,」男孩說。「我只要一個安靜,可以坐著休息的地方。我好累好累。」

「好啊,老樹根是最適合坐下來休息的。來啊,孩子,坐下來,坐下來休息。」 男孩坐了下來。

樹好快樂。

故事導讀

讀完這個故事,總會給人『深深的感動』和『淡淡的哀愁』的感覺。

如果談的主題是『愛』,為什麼帶來的感覺是哀愁?
如果愛的結果是『快樂』,為什麼故事的結果令人愁悵?

謝爾.希爾弗斯坦在故事裡要說的究竟是什麼?讀者從故事裡究竟能讀到什麼?

那天讀書會中,一群媽媽們討論著這本書。

剛開始時幾乎所有成員都一致認為愛心樹是我們的榜樣,她所作的是愛與犧牲的典範,同時舉出歷史中的確有人如此不求回報的付出,像書中這一棵愛心樹。

但有一位媽媽始終覺得這不是犧牲倒像是溺愛,她不該讓男孩予取予求,這男孩太不懂得感恩、太不懂事了,就像現在許多孩子一樣,都是這類父母寵壞的。

一個故事,二種不同的觀點,讀書會就在這樣歧異的思維中激盪著。

四層次思考對話

……樹和男孩的關係是如何建立的?

……男孩長大後,關係發生了怎樣的改變?他們仍彼此愛著對方嗎?

……每一次男孩回來找樹時,是怎樣的情形?樹如何回應?

……樹的期待是什麼?樹對男孩所做的和她的期待一致嗎?

……讀完整個故事,帶給你怎樣的感受?

……如果你是樹,你可以怎麼處理,讓故事結局是你能滿足的?

不同的思緒繼續在空氣中迴盪,慢慢凝聚,匯聚共識……

結語

我不知道作者是想透過故事表達他觀點中的愛心=給予,還是作者只是丟了一個思考球,是譯者解讀為給予=愛心。

不過,這個故事要是發生在我家的話,我可不容許這樣的過程和結果。

對我來說,這是一個關於『The Giving Tree』很發人深省的故事,但可不是很好的教養示範。

愛和給予之間,究竟該如何拿捏,才是有價值的犧牲而不是溺愛?才是生命的成全而不是毀壞?值得玩味。

相關閱讀 :

生命教育、品格教育、繪本教育、親子共讀【主題繪本推薦】

【閱讀.悅讀】看名人怎麼說?閱不閱讀關係重大

【繪本SPA館】的由來

【繪本SPA館】主題文章